中药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愿将人病犹己病 救得他生是我生 ——纪念陈应龙先生诞辰120周年

   2022-06-30 中国中医药报86330
导读

陈应龙(1902—1993)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1956年,陈应龙衔命筹建厦门市中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针灸医学和中医教育事业,为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和闽南中医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创建作出了卓

        陈应龙(1902—1993)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1956年,陈应龙衔命筹建厦门市中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针灸医学和中医教育事业,为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和闽南中医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钻研针灸精勤不倦


        20世纪80年代,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陈应龙的报告论文《针刺治愈系统红斑狼疮四例临床报道》受到高度评价,并被译成英、法、日三种文字广为流传。


        陈应龙于1902年出生于福建省海澄县白水镇(今漳州市龙海区)。民国时期,政府打压中医,中医处境险象环生。陈应龙从临床实践中深深感受到针灸的明确疗效,于是专攻针灸学。他先追随沪上名医鲍芳洲,学习针灸,后又专门到江苏无锡加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拜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承淡安为师,学得一手好针法。他还广泛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等中医经典,为后来深入研究中医针灸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应龙参加江苏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此为社员证。

从早期师从中医大家以存亡续绝,到战乱时期坚持海外悬壶济世,至响应新中国号召归国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陈应龙对待针灸的热情一以贯之。他著书立言,开办教学班,出国访问进行广泛交流,承故纳新、中西咸通,成为现代杰出的针灸名家。他坚持“以传统中医理论为主,现代医学为用”的理念,在针灸学领域朝乾夕惕,守正创新。其针灸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厦门市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福建省首届中医药科技图书二等奖和三等奖。

陈应龙还是近现代中国开展三伏灸的先驱者,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在已有“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上进行研发与创新,其三伏灸疗法深受闽南地区的百姓喜爱。时至今日,厦门市中医院仍沿袭陈应龙先生的三伏灸疗法,每年三伏日,就诊者络绎不绝,日诊量达数千人。

陈应龙(右)为患者施针治疗。

        从跟着名医大家临床问诊,到埋首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陈应龙始终求索于漫长而艰辛的治学之路。耄耋之年的他仍坚持针灸学习:“冀与针灸同好之士共勉之,以振斯道于不替。”


悬壶济世仁济为怀


        在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大医精诚是一个重要的原则。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为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而陈应龙先生的为医之路,正是从践行“精诚”开始的。


        “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是陈应龙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医德高尚、平易近人的真实写照。他主张医生必须把病人当作亲人,诊疗时一定要考虑到病人的痛苦和心情,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用心用情。对来自国内外素不相识的学子和病人的求教求医信,他都第一时间回复,从不让他人代劳。


        他总结自身经验,撰写了一系列畅谈医者成长的文章,以生动的事例和富于哲理的语言阐述“悬壶济世、仁济为怀”的道理,强调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关爱患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陈应龙先生的这句座右铭如今已经成为厦门市中医院的院训。


        “他是一位真正的仁医。”陈应龙先生的大弟子、澄江学派针灸名家施能云深情追忆:“有年严冬,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患者晚上敲陈老师的家门,陈老师听到后忙不迭披着大衣为其诊治,发现患者乃是寒极体虚的腹痛,脉象沉微欲绝。陈老师一边先急灸关元、气海,一边嘱咐师母取自家的高丽参、附子、干姜、甘草煎煮。灸毕药成,乘热顿服,片刻痛止脉复。患者欲付医药费,老师知其家境艰难,分文不取。翌日,老师到其家复诊病情,再予针药治疗。患者感动得泣不成声。此情此景,虽然光阴荏苒,我仍深感震动。”


        厦门市中医院退休老专家刘安然回忆道:“我曾跟随陈老师学习多年,有件事情给我的印象很深。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名患者在中医院门口不慎丢失了十几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一想到没钱看病,患者泪流满面。路过的陈老师看到后,立刻决定为患者免费治疗,后来他还自己掏钱资助患者回家路费以及生活费用,令患者大为感动。”


        近60年的临床诊治生涯中,陈应龙以深邃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同时认为:“学医者,德为先,术为后。”他坚守从医理念,为无数患者解除疾病之痛苦,至今仍在闽南地区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和怀念。


鸿轩凤翥遗风余泽


        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岐黄生涯中,陈应龙先生也十分注重经典著作的教学。他曾在晚年自勉:“年近八十不服老,新征途上发春华;银针虽小丹心在,吐尽蚕丝为国家。”早在1956年担任厦门市中医院院长时,陈应龙就创立了针灸病房一线查房制度。在临床教学中,陈应龙毫无保留地培养中青年医师,讲授中医理论、临床治疗经验和病例分析,操演针灸手法技巧、气功保健。此外,他著有《子午补泻手法》《陈应龙针灸医案》和《坐式保健练功十二法》等著作,还为厦门大学的中医对外函授部编写了《针灸学概论》等教材。陈应龙先生还以厦门市中医院和厦门大学中医系为平台,先后培养了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位外国留学生,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中医教研队伍,成为中医药学的传播者。


        作为福建针灸发展史上著名的先行者,陈应龙先生毕生关注中医发展,为中医药事业振臂高呼,鞠躬尽瘁。在担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福建省政协常务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的二十年间,他深入基层和远赴海外考察调研,思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他写下大量提案、建议、信函,为落实各项中医药海外推广、交流政策殚精竭虑,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改革进程,受到各界尊崇。他先后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陈应龙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厦门市卫生健康委隆重举办陈应龙针灸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现场视频连线身在香港的陈应龙长子陈耀南,并举行了庄严肃穆的拜师典礼,厦门市中医院康复科主任金海鹏致拜师辞并向陈耀南敬茶、执拜师礼。金海鹏及其研究生薛宇豪继承陈应龙“带气行针”“子午补泻”等特色手法,将针灸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取得显著成效。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直到去世前几天,陈应龙先生仍在读书、思索、研究、写作。此情此景,为陈应龙光辉人生之写照。“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作为院训,一直高悬于厦门市中医院门诊大厅上方。来自各地的病患在这里获得尊重、爱护、帮助和康复。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zywpt.cn/news/show-386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北华亮云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冀ICP备2021000165号-2